前两天去朋友家串门股票配资网平台,恰巧撞见朋友上初中的女儿正声泪俱下地控诉她:
“我都写了一天的作业了,我看会儿小说怎么就不行了?”
“我是人,不是机器!我要学习,也要玩啊!”
原来,女儿每天晚托回来,不仅要做学校的作业,还完成她额外布置的作业,根本没有时间玩。
好不容易熬到周末,又要辗转奔波一个个课外班,比上学还忙。
女儿觉得透不过气来,求着朋友每天给她留一点时间,让她放松一下。
面对女儿的哭求,朋友却一口就拒绝了:
“玩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快乐也只是一下的,只有学到了的东西,才是学到了。现在不痛苦,将来更痛苦。”
但真的是这样吗?
李玫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
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,阳光比智力更重要。展开剩余89% 所以,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,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快乐乐。”是啊,功利教育下,分数、排名固然重要,但保护孩子的快乐也同等重要。
毕竟,成绩是一时的,成长却是一生的。
早早地剥夺掉孩子的自由与快乐,只会耗尽他们宝贵的心理能量,阻碍其健康成长。
有一种父母
总见不得孩子快乐
曾看过一个视频。
女儿对爸爸说:“有时候你老是让别人不开心,这是一个缺点,你能改掉吗?”
“不能。”爸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
他给出的理由是:“我现在就要让你经常不开心,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。”
女孩抹抹眼泪,试图唤醒顽固的爸爸:
“小孩老是不开心,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,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。”
无独有偶。
天津的一位女孩声泪俱下地控诉爸爸,她说:
我是哪里对你不好,还是我哪里差?你可以随便说,我可以改。 但是我要有自由的时间。 我写完作业了,我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,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?原来,女孩在完成学习任务后,还被爸爸要求额外学习一番,导致她没有玩耍的时间和喘息的空间,这让她倍感压力。
最后,女孩发出灵魂呐喊:“请珍惜我们孩子的儿童时光!”
两个女孩虽小,但逻辑都很清晰,说得很有道理。
一个孩子总是不被允许开心,心情就会得病,心病了,肉体就是一副躯壳,毫无生机可言。
曾经的我一定很像这两位女孩的爸爸,我们这类父母身上有两个普遍的特征:
首先,无法容忍孩子有娱乐休闲的时间。
即便孩子已完成了所有既定的任务,他们仍会为孩子安排与学习相关的额外作业。
可人并非机器,即便是机器也需要定期维护与保养。
适时的休息与劳逸结合,才是让孩子能够持续前进、走得更远的关键。
其次,常常过分担忧孩子会因成就而骄傲自满。
受“居安思危”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等观念影响,这些父母倾向于给孩子泼冷水,甚至刻意制造困难,以期避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而落后。
不禁想起这样一段话:
“有的家长仿佛有一种魔力,孩子向他们分享快乐,快乐就会消失;向他们倾诉烦恼,烦恼就会加倍。”
确实,这样的父母最擅长在孩子高兴时给孩子泼一盆冷水,让孩子兴致瞬间全无。
甚至,它的负面影响不只存在于这一时,而是羁绊孩子一生。
教育的最高境界
就是保护孩子的高能量
冯骥才在《苦夏》中说:
“生命的快乐,是能量淋漓尽致地挥发。”快乐与能量息息相关,在庸常的日子里,保护孩子的快乐特别重要。
教育的最高境界,不仅在于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,更在于激发他们的潜能,培育他们的活力与高能量。
这种内在能量,是他们挑战未来的勇气,也是他们超越自我的动力。
就像可可的故事。
可可在北京上学,由于与同学口角而起了冲突,学校责令请家长。
面对这一结果,可可忐忑不安。
家与学校距离上千公里,他不知道如何面对爸爸。
然而,爸爸从来校到处理完所有事情,都没有责怪他一句。
只是淡淡地说:“因为你打架,我才有机会来京。你好好听老师的话,我明天去颐和园,别想太多。”
爸爸的话,不仅让紧绷的可可彻底放松,也温暖了他那颗躁动的心。
生活中,我们遇见许多不一样的家长:
孩子犯点小错,就大声责骂; 自己心情不好,就冲孩子大发脾气; 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,就说孩子太笨……其实,教育孩子,无须喊破嗓子地说教,只需要默默保护他们的能量。
能量高了,孩子定会逐光而行,长成你期望的模样。
世间最好的养育,莫过于保护孩子的正能量,让孩子拥有放松的心情,有经营快乐与幸福的能力。
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
是被允许做这些事
朱永新曾说,决定人一生的从来不是学习成绩,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和美好的童年记忆。
童年只有一次,孩子的人生也无法逆转。
这条没有回头路的成长历程中,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,或许就是能够被允许做这三件事。
1. 允许孩子做闲事
白岩松曾说过这样一件事:
世界杯夺冠之夜正逢周日,儿子第二天需要早起上学,但他仍答应了儿子通宵看球的请求。
比赛进行到90多分钟时,儿子喜欢的球队仍以1:2落后,儿子绝望地哭了;
91分时,球队终于2:2扳平;
93分,比赛即将结束,球队临门一球,以3:2的比分反败为胜,儿子喜极而泣。
对此,白岩松说,自己只是干了一件很小,但天下父母都不敢干的事,那就是让孩子花时间做点无用的事。
但这件事带给孩子的快乐,却是终生难忘的。
教育,不应该只有规范和监督,还需要有“放纵”和“放手”。
允许孩子有一些时光去做自己喜欢的,不那么功利的事情,比如观察蚂蚁,看闲书、胡思乱想……
让孩子的时间装一些无用的琐事,孩子的心灵才能塞满愉悦感,孩子的人生才能松弛而富足。
2.允许孩子有没用的爱好
汪曾祺在《生活,是很好玩的》一书中说:“一定要爱着点什么,它让我们变得坚韧、宽容、充盈。”
有爱好的人,无疑是幸福的,哪怕是看似无用的爱好。
喜欢钓鱼的人,享受独处及鱼上钩时的乐趣;喜欢养花的人,沉浸于一朵花从萌芽到花开的惊喜;爱好下厨的人,喜欢看着家人大快朵颐……
有一项“没用的爱好”,对于孩子来说,不仅能挖掘他们的潜能,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。
3.允许孩子自由地玩耍
沈华清教授曾说:
“现在的孩子,从幼儿园到大学,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。幼儿园是笼子、小学初中是笼子、高中更是个笼子。”他们不仅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,课业负担,还承受着长久的身体疲惫与精神捶打。
如果放学后,孩子依然得不到释放,没有自由,没有玩耍,那些负情绪、高压力堆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能压垮孩子。
被允许玩着长大的孩子,童年是彩色的、是跳跃的,生命是充满着阳光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和业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